江西百旺金賦科技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7-10-11 來源:網易研究局
最近,“單身稅”的新聞,再次引發了大家的熱議。其實,南韓、英國與俄羅斯等都有征收直接或間接的單身稅。所謂間接的,就是只給已婚者,尤其是有孩子者,各種優惠,單身者不能享有,因而單身者實際上多繳交了稅。本文只談單身稅的理論依據,包括倫理與經濟學上的。
在一個簡單經濟學層次上說,對污染等危害他人的活動征稅,合情(包括人們基于倫理的情感)合理(經濟學的道理)。單身本身,看來并沒有對他人造成危害,好像沒有對之征稅或遏制的理由。
人口變動的福祉分析
然而,傳統經濟學沒有考慮人口變動的問題。例如,證明市場經濟在完全競爭與沒有污染等條件下的均衡是最優的第一福祉定理,假定人口沒有改變。當人口改變時,市場均衡未必最優。
考慮人口變動,也未必一定應該征收單身稅。如果從家庭與社會(或國家)層面都沒有人口不足的問題,反而可能有人口太多的問題,使政府采取限制人口的政策,像中國幾十年來的獨生子女政策,則也沒有征收單身稅的需要。
筆者向來強烈反對獨生子女政策。多數人認為人口增加會減少人均資源,減少人均收入,從而認為需要控制人口的增加。除了共產主義的情形,這看法大致是錯誤的。
在非共產主義的情形,我多生一個孩子,如果沒有要社會或政府幫助我給醫院與教育費(或這些費用能夠由我與孩子將來的稅收所大致抵消),則并不會減少他人的資產與收入。孩子小時候主要是由父母負責撫養,長大后他賺取他的勞動的邊際生產力,對他人沒有不利。即使在有污染與擁堵等外部成本等情形,只要正確地對這些外部成本征收其危害程度的稅收,人口增加,不論是由于移民還是生育,都不會使原有人們有經濟上的損失。相反地,通過對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分攤,反而會使原有人們得利。
對那些由于無知或無理性而在沒有能力下大量生孩子的情形,可能需要提供家庭計劃等輔導,但很難有強制限制生育的道理。
包括著名經濟學家鄒至莊與Perkins等學者的研究,中國即使沒有執行獨生子女政策,人口增長率也會隨著經濟發展與城市化而下降?,F在取消了獨生子女政策,但人們對生第二胎好像也很不熱心。像日本、南韓、臺灣、香港、新加坡與許多歐洲國家,如果不考慮移民,人口大量減少的情形,大概不久后在中國大陸也會出現。很可能,到時不但要取消二子女、三子女政策,甚至要考慮單身稅。然而,單身稅有沒有理論依據呢?
單身稅的理論依據
一個國家或社會,如果人口減少,有什么問題呢?人均土地增加的利益,多數情形會被公共物品的提供(尤其是國防)、規模報酬遞增、創新的減少等因素所超額抵消,使經濟總量與人均收入都減少,國力大量減少,長期而言甚至生存都有問題。從整個社會的觀點,應該避免人口大量減少。但即使在這種情形,人們也可能不要多生孩子。為何有這種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分歧呢?
有如筆者在網易研究局的文章:《在生孩子這件事上 父母也自私》一文所論述,根據學者的研究,在多數情形,人們的凈快樂大致是正的,快樂大于痛苦。若然,則多生孩子是有正外部利益的,即對這個孩子將來的正福祉的產生。多數父母沒有把這個正作用考慮進去。
不論人們是有計劃或沒有,當人們把孩子生下來后,在絕大多數情形,人們會撫養、保護、甚至溺愛孩子。這包括人們天生的本能,法律與社會的制約,使人們大致不會忽視孩子的福祉。然而,在還沒有懷孕與出生之前,當人們考慮是否要多生一個孩子時,人們多數不會為了出生后的孩子本身的福祉是正的,就認為值得多生。人們考慮的是自己夫婦,最多加上本家庭的有關成員,是否能夠從多生孩子而獲利(包括非物質上的利益)。
即使這個孩子全生的福祉是一百萬個福祉單位,但如果父母本身的利益是負的,即使只是負一萬個福祉單位,只有孩子福祉的1%,多數父母不會決定生。在決定生育的決策中,人們大致沒有把還沒有出生的孩子將來的福祉考慮進來。
這里產生了一個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所沒有考慮的問題。從整個社會的長期觀點而言,將來的人們的福祉是必須考慮的,但在決定生育的決策中,人們大致沒有考慮。這是造成由個人或各個家庭決定的生育率可能低于社會最優生育率的最大原因。但輿論與學者,以我所知,都沒有討論這個關鍵問題。
既然問題主要在于新生孩子將來的福祉,這是一種外部利益,不是成本。一般上,正確的對策是補貼生育,而不是對單身征稅。然而,生孩子的時間與精力的成本,包括母親不能工作的機會成本,是很大的。因此,要有相當作用的生育補貼(包括金錢、假期、幼兒設施等),需要大量的稅收,很可能對經濟造成巨大負擔,可能需要輔助以單身稅或不育稅來配合。不過,這種稅,以間接的方式比較容易被人們接受。
當一個國家面臨人口大量減少時,涉及國力與長期生存,從整個社會的層面,要維持人口不大量減少的重要目標,可以說人人有責。那么,單身與不生孩子者,在這方面沒有負起責任,社會讓他們在稅收上多負一些責任,在倫理上說,應該也有道理。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的錯誤
另外一個征收單身稅的可能理由是,即使不考慮生育問題,可能也應該鼓勵人們結婚??鞓费芯勘砻?,結婚的人比單身者快樂,結婚20年以上的人,比婚齡只有3年的人,尤其是女子,比較快樂。老話“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對的。然而,很多年輕人不知道。
在荷蘭與美國,人們(受訪者)都認為結婚并不能夠增加生活滿意度,但實際上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卻受婚姻的正面影響;同樣地,人們認為,其它條件一樣,越老的人生活滿意度應該比較低,但他們自己的滿意度卻隨年齡之增加而增加。
可能有些讀者認為,男女關系并不需要結婚,而且性愛服務在市場上也可以很容易買到。然而,雙方長期互相適應配合,而能達到的各種關系的高度,并不是一夜夫妻或商業服務所能夠比擬的。這也是快樂研究所證實的。
記得約二十多年前,一位領導的五十多歲的妻子去世了,很傷心。他的一位同事勸他說,“妻子去世了,可以再娶一位年輕的,不是很好嗎?”雖然年輕女子外貌上比較有吸引力,但能夠真正大量與長期增加快樂的是長期配合很好的配偶。因此,在還能夠挽救的婚姻,不要輕易離婚。當然,如果不能挽救,與其長期痛苦地維持沒有快樂的婚姻,也不應該絕對排除離婚的選擇。
一個可能會讓人們以為婚姻不能增加快樂的原因,是人們常常聽到某某人夫妻吵架或婚姻破裂,某某人離婚等壞消息,使人們錯誤地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其實,多數快樂的婚姻沒有什么傳言,而少數有問題的婚姻就有很多傳言。你如魚得水時,不會找親戚朋友談;你有問題時,才找親戚朋友談。所以可能會誤導旁觀者。
全球而言,人口還在增加。但隨著經濟發展、城市化與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預見,將來全人類很可能也會面對人口大量減少的問題。因此,單身稅的問題,將來會更加重要。
(作者黃有光為著名經濟學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經濟系溫思敏講座教授)